阎立本自太宗时便居高官,自总章元年拜右相,到咸亨四年卒于中书令,实际居右相一职约5年,官位至极,但于史书却落下“非宰相器”的评语。 谓阎立本“以末技进身,非宰相器”在历史境缘中或是一个必然。阎立本因“时以年饥,放国子学生归”却显示出极高的为政手腕,借年荒之时,除唐初选官之积弊。
阎立本的《步辇图》融合了魏晋装饰画风与唐代创新的写实技法,色彩沉稳,线条流畅,人物形象生动。《步辇图》通过对比手法,既展现了唐太宗的威严,也突出了禄东赞的谦恭,彰显了唐王朝的强国气度。该画作不仅捕捉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瞬间,也展现了阎立本艺术上的高超成就,使其流传千古。
”在《新唐书》阎的本传中,说他“但以应务俗材,无宰相器”之余,更在那评语之后加上“之嘲”二字,表明关于阎立本的半句并非夸奖,而是嘲笑、讥讽。阎立本这般看重官职,然而后人提起他,又有谁记得他当过官、当过多大的官呢!明朝的叶权对这位大画家毫不客气。
这幅画卷的作者阎立本,是唐代著名画家,他的绘画作品在当时备受追捧。除了《步辇图》,更有《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》、《秦府十八学士图》等大型人物画卷,所绘人物形象逼真,时人誉为“丹青神化”。阎立本本人出身关陇贵族,他的父亲阎毗娶周武帝的女儿清都公主为妻,一门显贵。
称阎立本为画圣。阎立本(约601年~673年), 唐代画家,官至宰相,汉族,雍州万年(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)人,出身贵族,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孙。其父是石保县公阎毗北周时为驸马,其母是北周武帝之女清都公主。因为阎擅长工艺,多巧思,工篆隶书,对绘画、建筑都很擅长,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。
“逸品”绘画在绘画品藻中独树一帜,仍然是当今艺术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。张敬修擅长绘画,他的画品“秀逸天成,笔墨超绝”,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。白石先生看到某人的梅竹画作后,认为其画品一如人品,笔墨隽拔,清劲绝俗,于是欣然为题一诗。虽然偶尔卖几幅画可以有收入,但画品的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如对方的鉴赏能力、画家的名气等,很难准确把控。
《画品》品评三国至齐梁画家二十七人(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所引为二十九人),共分六品,并以品第为次序。第一品陆探微、曹不兴等五人;第二品列顾骏等三人;第三品列姚昙度、顾恺之等九;第四品列,蘧道愍等五人;第五品列刘等四人;第六品为宗炳、丁光。
美术教育专业《中国美术史》考试重点是什么?别忽悠我。
南北朝谢赫的《画品》中提出的“六法”是气韵生动、骨法用笔、应物象形、随类赋彩、经营位置、传移模写。气韵生动 这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,是一千多年来我国绘画创作与绘画批评的重要准则。优秀的绘画作品,必须塑造出动人的形象,有巧妙的结构、用笔、用墨和赋彩。
黄钺在绘画艺术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,将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,仿照唐司空图撰写的中国古代文集约名著《二十四诗品》的体例,撰成画学专著《二十四画品》一书。
作者与时代背景:《二十四画品》由清代著名画家黄钺编写。该书借鉴了司空图的《二十四诗品》,是中国艺术理论领域的重要著作。内容概述:全书共分为二十四篇,每篇对应一种画品。这些画品包括但不限于气韵、意境、笔墨、构图等,详细探讨了中国画中的各种美学元素与艺术风格。
提出的观点是:书画同源最早由唐代张彦远在其著作《历代名画记》中提出。以下是详细的解释:书画同源,意为书和画都源于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和表达。这一观点最早由唐代张彦远在他的著作《历代名画记》中提出。在该书中,张彦远详细论述了书画之间的关系,强调了书法和绘画在艺术形式上的紧密联系。
【答案】: 《历代名画记》共十卷,结构恢弘,内容博大精深。卷一至卷三,共十五篇,十篇为主题论文,另外五篇则为记述古代能画人名。跋尾押署、公印私印、两京州寺观面壁、秘画珍图的文章。
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是谁说的如下:意存笔先,画尽意在,是唐代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·论顾陆张吴用笔》中提到的一个观点。他认为,在绘画创作中,意念先于笔墨,而笔墨随心所欲,不拘泥于规矩,才能画出最生动的画面。意存笔先,即是在下笔之前,先要有一个充分的构思和意念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一瓶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05u.cn/hydt/202508-59323.html